半两钱版别及知识

人气:3754 发布时间:2021-05-19 18:21:34 来源:用户投稿

  【半两钱】


  一、基本信息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中文名半两钱形态圆形方孔重量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排列位置右“半”左“两”


  二、简介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作为秦始皇帝统一政策中的一节,秦半两钱的发行多有论述。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那么,秦前后共发过两次货币。《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由此得知,前336年与前210年,秦发行了货币。半两钱与这些记载究竟有何关系?半两钱是汉武帝发行五铢钱之前,长时期内连续发行的重量有相当变化的一种货币。半两钱的形状为圆形方孔。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出土情况


  (一)秦半两钱的出土情况


  最近关于半两钱的出土事例,有大量出土报告,下面表格中列举了中国各地发表的报告及秦半两钱的出土情况。表中的时期一栏记的是根据报告等推断的半两钱的埋藏时期。认为埋藏于汉代的钱币明确认为是四铢、半两钱的,在此谨做省略。


  所列,很明显,秦半两钱的出土集中在陕西、四川等地。陕西是秦之旧地,四川尽管战国前期属巴蜀,但于前316年归属了秦。而雍城又是秦的旧都,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于咸阳后,仍为重要都市。更何况作为秦的中心咸阳,以及在始皇陵周围的遗址中,无疑有大量的文物出土。至于其他地方的出土报告就很少。即使偶然发现秦半两钱的地方也与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山西省河津县在战国时称作皮氏,属魏国之地,前329年为秦所攻占。前272年,秦于河南省南阳一带,设置南阳郡。另外,关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等出土地,均在秦筑长城附近。


  首先,青川县战国墓,自1979年-1980年,先后发掘了三次,清理了72座墓。其中50号墓中出土了有田律记载的木简,又出土了7枚半两钱。根据木简的记载得知,在中国,这座墓的年代当是秦昭王元年(前306),同时,有不少情况是以出土的7枚半两钱为标准来对战国秦半两钱编年的。但是就其埋藏年代来说,间濑收芳先生从出土文物及其他条件来看,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应在楚都郢陷落(前278)以后,而且枚半两钱的重量从2.1g-9.5g不等,差额较大,以此为编年标准似乎不太合适。雍城遗址高庄秦墓,1977年,发掘清理了46座,共出土580枚半两钱,属战国晚期的1号墓中出土了15枚,其中最大的一枚直径3.2cm,重6.75g,为最早类型的钱币。


  咸阳遗址长安张堡,于1962年冬发现有“杜市”印的釜里装有1000枚古钱。除了有两甾钱1枚,,7贝益化钱2枚外,其余均为半两钱。这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中的“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相符。


  (二)分类


  第一类:钱径较大,最大者3.7cm,一般的3cm以上,最重者11g,一般为6-7g之间,钱穿大多不规则,周边有流铜现象。钱文古朴、粗放,没有一定的规格,认为使用的是泥范。总计148枚,占全体的16%。


  第二类:钱体大小厚重不一,较为小、轻、薄,一般钱径2.5-2.8cm,重3-6g,铸造粗劣。共738枚,占79.80%。


  第三类:规格重、大、厚,规范化,直径均在3-3.2cm,重为6g左右,相当于秦制的八5,6钅KG-*2朱;厚0.15cm,钱穿方正。铸造技术先进。钱文规整。有38枚,占4.2%(表3),这些半两钱为何时所埋,根据陶釜为战国器物及第三类半两钱与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墓、青川县50号战国墓出土的半两钱基本相同等情况来看,与汉半两有明显的区别。认为第一、二类为民间私铸,年代应为秦惠文王二年以前;第三类则是国家统一的铸行钱币,即惠文王二年以后的钱币。同时,作者将半两钱的铸行时期追溯至秦献公七年的“初行为市”时期。至少确定其贮藏时期应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因为这一出土资料可以说明在战国时期,尽管这些半两钱发行时期的早晚、钱形大小、钱的轻重有很大差异,但都同时流通,并且以1000枚为单位将其收藏便于使用。此外,在这里,有战国时齐国的,贝益化钱、两甾钱与半两钱同时出土。两甾钱钱径3.1cm,穿0.9cm,重5g,贝益化钱2枚,1枚钱径2.3厘米,穿0.8厘米,重3克,另一枚钱径2.4厘米,穿0.6厘米,重3克。关于两甾钱与半两钱同时出土,已由1954年四川巴县冬笋坝49号战国墓的发掘报告中得知,可同样在表1-27的长庆桥镇,1988年12月出土的铁罐内,发现了2万余枚半两钱及贝益化钱1枚,两甾钱2枚。两甾钱为战国秦货币的可能性较大,可何时在何种状况下铸造而成尚不明确。贝益化钱为战国齐国货币,这属秦国领地且在当时的都城出土,资料非常重要。两甾钱、贝益化钱与半两钱的组合中,也许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咸阳遗址长陵车站附近,1962年3月在沙坑中出土了15种战国货币140枚与铜料块。


  其中有秦半两钱,魏安邑2釿,梁充釿金当,梁正尚金当,楚殊布当忻,齐法化刀,燕易(明)刀,尖首刀,古刀与楚蚁鼻钱五种等。报告作者明确认为此遗址为秦代所属。江村治树先生根据这些资料认为:“这些货币与铜片出土时几乎均已破碎,似乎不是储藏之币,而是作为铜屑来埋藏。因此,并不能作为秦时流通战国各国货币的证据。”但也很难认定这些战国货币是作为青铜材料专门从战国各地运输而来。稻叶一郎则认为“虽属于秦代的出土事例,但在咸阳近郊长陵车站南沙坑中的陶瓮中同时出土已破损的齐刀、明刀、布钱、蚁鼻钱及半两钱等情况,则雄辩地证明了咸阳周边并用着这些货币。这里应注意到,将遥远东方齐国、燕国等刀币运往远在西方的咸阳。”假如没有与半两钱同时出土,则可以认为是将战国各地货币回炉而统一铸成半两钱。但也没有必要将其专门运往咸阳,而就在当地造钱所铸造即可,最后作为货币流通到秦国。这也许是有意图地破坏了货币的功能而埋下去的。不管怎么说,战国六国货币在秦流通的证据似乎欠妥。


  四、鉴定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车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5克。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铢(汉制1斤=16两,1两=24铣,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


  五、西汉时期


  半两钱


  半两钱


  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战争不绝,每次动员都在数十万人,生产事业大受打击。秦灭亡后,楚汉相争,对峙五年大小战争七十二起,刘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于公元前206年即汉皇帝位。汉初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制度,黄金与铜钱并行。虽然铜钱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而不断减轻重量,但是仍然称作半两。《汉书·食货志》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刘邦令民间自铸荚钱,可能与他的无为思想有关。他曾经令陆贾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说:“(秦代)事逾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接受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训,采取轻徭减赋、缓刑等“与民休息”的政策,来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他这样做,对于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中央政府把铸币权也下放到民间,未免有些失之过宽。要知道听任私人铸钱,实际上贫民百姓只会受害,获利的还是豪强富商,而富商们比国家还要富有,往往成为割据势力。其后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明证。


  六、私铸危害


  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危害在于:


  (一)、私铸必然会使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乱,给民众带来不便。


  (二)、势必会驱使人们去犯法谋利,犯法的人多了,政府就难以控制。


  (三)、会造成农民弃税、起义,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刘邦会用人,却不会用事,在铸币事宜上缺乏考虑,放任自流,是政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汉初的钱币仍然称半两,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汉初的半两钱穿孔比较大,无内外廓,肉薄,形制不够规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吕后时期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


  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汉文帝铸行四铢半两适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持续了三四十年没有改变过。文景时期铸钱致富最突出的有吴王刘濞和财过王者的大夫邓通,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


  吴王刘濞,汉初被封到沛县,有三郡五十二城。他占据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利用吴有许多铜产地,经营铸钱业达三十载,富可敌国。邓通本来是一名船夫(黄头郎),因汉文帝做梦,在他摇摇欲坠时有一裤带反系的黄头郎把他推扶上去。梦醒后就派人找有这样衣着特征的人,恰好邓通的衣着打扮正合此梦,因此得宠,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说邓通会贫饿而死。文帝说,能叫邓通富起来的是我,怎么能让他受穷呢?于是赐给邓通铜矿山一座,批准其铸钱,邓通也因此大富,他铸的钱行遍天下。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采取削减诸侯王国官吏等措施,把王国的行政大权收归中央,并接受贾山的建议,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郡国是直属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这样,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


  七、版别介绍


  半两钱

半两钱版别及知识

温馨提示:钱币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收藏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热爱收藏的藏友欢迎加入钱币收藏交流,为大家提供交流、鉴定、回收、估价服务。实时行情变化一手资讯信息!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频道精选
  • 最新
  • 最热
  • 精品
热门专题

Copyright © 2006-2024 马甸收藏网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北京地区最专业的人民币收藏知识网站 手机:18610305151 微信:18610305151

粤ICP备13077976号-4

友情链接交换请加:1061611902 ,加q备注加友链